电影《一把挂面》以陕西吴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手工挂面为题材,反映吴堡县张家山空心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独有的膳食文化背后的故事,通过三代“挂面人”不同的历史命运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讲述张家山空心手工挂面由生活必需品向商品演化的动人故事。 影片以陕北说书、陕北民歌构架故事,以祖孙三代“制作挂面,手艺传承”的剧情为主线,再现了陕北人民勤劳朴实、坚韧不屈的人性美;多角度展现陕北独特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和丰富细腻的人情世态;全方位展示手工挂面传统制作技艺,使这项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并将陕北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该片讲述第一代空心手工挂面传人张家根艰难困苦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人到晚年,根根回忆起早年以身护井被炸身亡老伴秀秀,带着深情的怀念,根根主动选择“不吃了”,决意追寻老伴而去。临终前根根自己为自己选墓地,打棺材,试寿衣,从容淡定走向另一个世界。三代挂面人的故事,根根、柜柜、栓栓爷孙三人代表了三个时代、三种生存方式。根根偷学技艺、白手起家,几经磨难才钻研出制作的精髓,凭借着挂面手艺赢得了衣食的温饱。而继承父亲手艺的柜柜,被勒令停止从事挂面制作,遭到奚落、嘲讽。作为第三代的传承人,栓栓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知识、有理想、有闯劲,他认为这不单是家族手工艺传承的问题,他要带动全村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做挂面,趟出一条集体致富的新路子。而这些人物的命运也随着“一把挂面”沉浮。 该片2016年初开始筹划,8月底剧本正式成型。2016年9月19日,开机仪式在张家山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高家塄村正式举行。2017年底,完成全部后期制作。2018年2月,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同年4月3日,取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公映许可证”。2018年8月22日,该片在张家山镇高家塄村隆重举行别具一格、最接地气的首映式。 《一把挂面》在2018年荣获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提名奖;在2018年5月8日,参加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并在中国馆展映;又于2018年7月21日荣获第六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多元文化奖”……
三年级小学生朱同,他成绩垫底、调皮捣蛋,每天他的小脑瓜里都会出现一万种幻想。然而有一天,他发现班主任牛老师居然在走廊上追打外星人、草坪中的小花会说话、同学变成了杂草人......无数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纷至沓来,离奇幻想与学校生活的苦恼交织。朱同能否顺利逃过惩罚,又能否如愿以偿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广播操比赛?一场现实与奇幻交织的旅程即将展开……
《杨梅成熟的季节》分别在第10届巴塞罗那环球国际电影节、第7届智利南方电影艺术学院奖、第16届印度斋普尔国际电影节中斩获了多个奖项。 以杨梅丰收的季节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在乡村与城市的抉择中找寻自我价值的过程,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 这是一部共富路上以杨梅为主题的暖心电影,再现了年轻书记带领村民振兴乡村的感人故事,这还是首部兰溪人自己的电影。故事发生地溪兰镇常乐村以兰溪为背景,影片全程在兰溪拍摄取景,涉及诸葛八卦村、游埠古镇、夏李村等地,大部分群演都是兰溪本地的村民。 该影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讲述了“90后”驻村书记、政协委员张舒清在溪兰镇常乐村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毫无疑问,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是艰辛曲折的,但最终在张舒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常乐村从原本无人问津的古村落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杨梅网红村”。在影片中,常乐村是一个古村落,村里有戏台,有早茶街,还有一大片杨梅林。在驻村书记张舒清看来,这些都是村子自身的发展优势,“特别好看、特别好吃”,他希望利用这“二特”来带动乡村旅游,并提出了预售杨梅的想法,带领村民入股售卖杨梅。显然,大家对这一想法并不买账,甚至说他特别傻、特别烦。几番波折后,预售杨梅还是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只是过程并不顺利,以至于后来上当受骗,张舒清也遭受到村民的质疑。面对意外发生,他敢于直面困境,勇于承担一切,并自掏腰包和村民一起开了杨梅加工厂,推出了以杨梅为主的系列产品,实现了杨梅产业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