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動、腦洞大開!一段與神同行的瘋狂旅程! 因緣際會撞見神仙下凡來解答?還是有緣自會相見歡?兩年前本來是記錄一場與神明∕靈魂溝通的通靈故事,探索未知世界。殊不知開拍的第一天,就被眾神明喊「卡!」,原來導演阿海得先了解祖先、化解難題,並累積功德才能有資格「神展開」! 熟知「天語」的通靈阿姐來助陣、正義又幽默的眾神明,還有「小老大」九皇子,甚至是距今300年前勇闖台灣的「國姓爺」鄭成功以及西拉雅族祖靈「阿立祖」一路上都參與其中,彷彿一股「看不見的力量」默默影響台灣這塊土地。前世與今生環環相連,而「公親變事主」的阿海與拍攝團隊,抱著又驚又喜的心情,跌跌撞撞地闖出這段出乎意料的驚奇之旅。 何謂「天語」? 在看不見的世界不需要用語言來溝通,因為「光」本身就是頻率,就是訊息。人們泛稱的天語,也就是透過傳訊人的口中說出的非人類語言,是光「降頻」之後在人類聽覺範圍內產生的聲音。透過「天語翻譯人」,可以將訊息盡量客觀中立的轉譯出來,讓大眾得以了解其中含意。在本片中,傳訊管道林寶貴以及曾美玲均能接通多位神明,說出的天語也各各不同,貫譽則擔任天語翻譯人。
「新宝岛曼波」拍摄以抒情诗人著称的杨泽,邀请小说家骆以军、杨隶亚、黄崇凯共同参与编剧,表现诗人致力探索的70年代迄今的台湾文化论述。全片尝试创造纪录片全新的叙事方法,聚焦杨泽的百年情怀与文化史观,并企图让电影开展「南部是歌,北部是诗」的诗意视野。
“女人怕破鞋,男人怕绿帽”,对婚姻已经一周年的士方和阿玲来说更是如此。一成不变的生活早已让一切变得了无生趣,没有了冲动,也没有了激情。 然而这些在士方偶然邂逅了性感女孩伊芙后,开始变得躁动莫名。伊芙对游士方特别的亲近让士方顿时冲动:与此同时,百无聊赖的阿玲参加了社交舞蹈班并结识了教练佐治,佐治对阿玲特别的关爱让阿玲心潮澎湃。一场“绿帽”危机已经山雨欲来…… 然而不久伊芙就在家中被奸杀而身亡,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警察深入调查后发现伊芙的死牵涉到一个国际卖淫集团,集团内美女如云,个个风情万种,手段高明,商界,政界都有人参与其性交易,伊芙即是受害者又是集团成员,士方冒着重重危险,去解开这个金钱、权力、性交易、谋杀的溃烂世界,但结果出乎意料……
有人說過「十七歲」是一個具有魔力的數字,因為十七歲正好是青春怒放的時期,離法定的成人還有最後一段的萌昧期。大多數人的十七歲都是在汗水與淚水交織的高中校園度過的,十七歲的生命充滿各種曖昧與可能。 四十五歲則是另一個令人遐想的生命階段,因為在此標注了生命中點的里程碑,準備跨過的是「不惑」的關卡。四十五歲的他們抱著一顆曾經熱血的心展開了一趟追尋高中失聯同學的旅程,大家都以為旅程的終點就是與高中同學歡聚、慶祝同學會,沒想到,等待著他們的卻是一個個沒有逆料到的生命驚奇―― 包括中年失業、子女教養、夫妻關係、身心健康、父母健康、自我實踐與生死大事等問題,彷佛要通過了這重重的考驗,生命才能真的邁入不惑的旅程。 於是,旅途上的他們與那些久違的年輕夢想、熾燃理念與純真初心相逢了,原來,他們一直在尋找的不是什麼失落的青春歲月或失聯的旅伴,而是那一個個被遺忘的「原來的自己」。 旅程如斯奇妙,最後帶著他們一路返回了自己的「初心」。在這個期中休息站,他們盤整了自己生命的得失,加滿了油,再次啟程,往生命後半段的坦蕩旅途一路駛去,這次的終點將是圓融與完滿。
草草结束工作,只想赶回家休息的医院胸腔科主治医师夏正(王柏杰 饰),在离开医院后,却因为一位车祸重伤的急诊病患而被紧急召回。夏正的病患,同时也是八卦媒体记者的金有中(薛仕凌 饰),因收到风声听闻有不知名病毒在各大医院爆发,为了挖掘独家,积极的想找出感染源头,而千方百计住院;另一方面,男护理师安泰河(曾敬骅 饰)与实习医生李心妍(项婕如 饰)为彼此相爱的热血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有热忱,在医院一待就是好几天。他们,在病毒爆发时,不但遇上了无预警的封院,也面临了被吞噬的人心。在大家都有可能染疫的情况下,医生、记者、医护人员究竟该自保还是救人?并在这个逐渐分崩离析的医院、制度与人心中存活下去?
每天早上,我的母亲总是先于我醒来,她会先准备好我的午餐,然后出门。 每天傍晚,我的母亲会在外面吃过晚餐之后才回家,静静地梳洗完毕后就又回到属于她的房间,打开收音机关上房门,在晚上九点睡去。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空间里,但几十年来,我们就像是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为我准备的吃食,我们之间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母女间的心里话、没有“我爱你”。 当我注视着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聋的沉默之下,藏着让她难以面对、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知道在紧闭的双唇背后,是令她窒息且摆脱不去的耻辱。 这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与她开启对话,但我真的准备去好面对她将给出的答案了吗? 我们又是否都能够好好面对那些已经被埋藏许久的过去?
《稻浪上的夢想家》是一部60分鐘紀錄片。故事起點,從一粒米說起。台東池上米廠之子梁正賢,外人眼裡,不像糧商。20年前,他為推動有機米栽種,連續8年,每年虧損400萬;再為一張僅僅3乘以5公分大小的產地標章,每天一睜開眼,起身吵架,一身是膽地力抗龐大利益,爭取到全台第一張專屬米的身份證明。20 年下來,池上盛產好幾屆冠軍米農,池上米價攀上全台最高價,大幅翻轉農民生活。再後來,每年的秋收藝術節,讓地處台灣東南一隅的池上,登上國際期刊,吸引遊客慕名而來,從而變身不一樣農村。 池上的美,不只天堂路與金城武樹,而是這片遼闊無人為建設切割的數百公頃稻田裡,孕長出來的土地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深厚世代情。 紀錄團隊以兩年半時間,走進農民生活,紀錄不同世代農民種植有機米歷程,也紀錄下池上四季風貌。從插秧、成長、結穗到收割,無言而喻池上蛻變與發展,從種稻開始改變到藝術扎根,創造夢想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