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被誉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四位导演拍摄的四段故事(《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构成了童年(小学)、少年(中学)、青年(大学)、成年(社会)四个人生时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梦幻世界的快乐和现实世界的烦恼,只是随着年岁增长,两者比例会有所变化。童年因某个好伙伴的离去而忧伤的小朋友(《小龙人》),成人结婚后的烦恼,可能会是因钥匙丢在房里只能穿着短裤在外面晃动(《报上名来》)。而青春期时被帅气强壮的大学生房客吸引了目光的女孩(《指望》),进了大学未尝不会变成另一种模样(《跳蛙》)。——人生充满多种可能,阶段的人生也没有好坏之分,只过就好。
归来了,那曾经远射天狼星,学徐霞客游历八方,目光矍铄的焚鹤人。他说,西子湾是他最後的归宿。《逍遥游》跟随余光中夫妇的游屐,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更可见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澎湃的岁月,找寻属於自己的声音。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和夫人一起,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且听那宇宙的游子,在梦土上为你朗读―― 《如雾起时》以郑愁予同名诗作为向导,从已然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诗人的生命。曾在港口工作、熟稔于水手与离别,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到爱荷华时期的冲激,以及任教于耶鲁后的静定与博观,他始终守着这美的行业,高高举起风灯,在世界的脸上镶嵌光影。
在国共内战尾声的1949年,憨厚的门栓(钮承泽 饰)前去投靠在担任伙房兵的同乡李得胜(张世 饰),李让门栓顶替了战死士兵左富贵的身份加入军队,也帮自己弄了个柳金元的名字。两人懵懵懂懂的随军撤到听闻盛产香蕉的台湾,成了军队文宣队队员,不料却因为冒用的名字而被怀疑是间谍。李得胜先遭逮捕,门栓害怕受牵连逃走,途中遇到月香(曾庆瑜 饰)母子。月香的丈夫李麒麟病重身亡,为了照顾她们母子,门栓顶替了她丈夫,用死者辅仁大学英文系的毕业证书找到工作。教育程度不高的门闩冒充英文高材生弄得是险象环生,还被艺工队的同袍认出,只得靠改名后转调单位的老大哥李德胜介绍,暂时在一户蕉农家觅得落脚处。但得胜因刑求之故精神状况时好时坏,某日发狂惊动部队,连带导致门闩的逃兵身份曝光,九死一生。后来门闩用李麒麟的身份考上公职,生活才趋稳定,与月香共同生活照料孩子与发疯的得胜,吃苦耐劳无怨无尤。四十年过去,台湾允许人民到大陆探亲。月香的儿子到山东找到祖父,并将祖父接到香港,他在港打长途电话,要父母到香港与祖父一叙家常。门栓惊慌,怕四十年的秘密被识破,急忙要月香回忆与公公在一起的往事。谁知月香也是冒牌货。原来,她是在纷乱中被辅仁大学英文系的学生救出来的,这个学生的妻子刚去世,留下个婴儿,他本人又抱病在身,月香便和他同行,以作照顾。学生死后,把毕业证书留给了月香 。门栓与月香抱在一起哭诉自己不幸的遭遇,但还是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硬著头皮去与“父子”相见。分隔四十年的“父子”开始对话,电话两头虽为陌路人,但却有着共通的离散辛酸;门栓听到李父说到母亲过世的消息,已分不清谈的是谁的父母,泣不成声……
本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1.《艳遇》:该片以幽默的影像风格刻画了浴室用品店老板(高明伟饰)的一次奇妙艳遇。美丽性感的女客人(张雅玲饰)在该店快打烊时进来借洗手间,却意外看中一款意大利进口浴缸。俏皮的女客人在价格谈妥后竟提出亲身试洗的要求。老板在金钱与美色的双重诱惑下无奈地同意。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会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呢?殊不知在这莫名的挑逗下实则隐藏了处心积虑的圈套。 2.《吉物出租》:本片以社会讽刺的手法再现了都市生活中情感的莫测与难以把握。私奔离家的年轻丈夫(吴开文饰)与妻子(何嘉芳饰)租下了一栋豪宅内的一间小屋。宅主(尤国栋饰)夜夜笙歌,留下孤独的妻子(林玉紫饰)长年独守空房。年轻夫妻的住入开始逐渐改变宅内冷清的气氛,四人之间暗涌的关系也在生活的压迫下开始逐渐转变,最后发生了惊人的一幕。看完不禁让人深思。 3.《女欢》:三个故事中剧情最精彩曲折的一个应属该部。朱延平唯美、浪漫、奇情、悬疑的无尽探索,是莎朗斯通著名情色大片《本能》的东方女同版。雷雨之夜一栋日式豪宅内发生命案,死者是身为日籍华人的宅主黄太郎,疑犯则是宅主美丽动人的情妇杨柳(张雅玲饰)。年轻的女警嘉美(野本美穗饰)负责调查此案,深陷一团团未解的疑云之中。嘉美与杨柳越深入接触,彼此越心生爱意,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同性热恋中。而案件也在此时峰回路转,出现了又一更大谜团。案件最终会水落石出吗?杨柳与嘉美能够最终在一起吗?
每一夜,小说家和他自己搏斗,在斗室内,像挖掘壕沟那样地起运着胸膛内的土…… 《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图书馆内密排的书架,校园参差的花树与歧路,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和一己之见,犹如雕凿精神的枣核那样,精工地将情思翻译为记号,再翻译为文字。王文兴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
和孤独同样不朽的是什么?从奇莱到柏克莱,乱石磊磊的心间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诗……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那个花莲中学里踟蹰的少年,大度山下论辩学习的身影,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乃至其穿梭于欧美、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资源,融会知识进入文学写作的尝试,那对于音韵与想像的计较的决心,均使人重读杨牧诗文时,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动一次。